English

知识分子眼中的“信贷消费”

1999-08-23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玉玲 李晓露 我有话说

“首付三万九千八,提前三年开捷达”,近两年,这句颇具诱惑力的广告让人怦然心动,它不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,真有人没付足钱却把车开回了家,成为中国个人消费贷款的第一批受益者。

高品质生活:满心欢喜把你牵

王先生是一位工程师,他的妻子也是北京一家大医院的眼科医生,收入比较高,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。今年1月,他们在工商银行通过抵押贷款购买了一辆富康1.6的电喷车。王先生解释说,他们新近分到了一套新房,地点较远,两人决定今后开车上班。可又要准备购房款,又要买家具、装修,一时拿不出买车的钱。经过商量,他们认为以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标准,先贷款买车,将来还贷是不成问题的。现在王先生开着自己的车上下班,十分方便。他告诉记者,现在他们单位的一些年轻人在取消福利分房之后,也开始考虑用贷款的形式买房了。

另外,据了解,像“上地西里”、“学府园”等位于高校区、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住宅小区,自采用贷款销售以来,势头一直看好,还特别吸引了一批事业有成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前来购买。“上地西里”80%—90%的买主是知识分子。北京市商业银行与百盛购物中心联合推出的“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”中,76.91%的贷款者为知识分子。

然而总体来看,知识分子接受消费信贷的人数并不算高。今年上半年,北京市商业银行才发放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198笔;与此同时,工商银行开办的汽车信贷消费业务也只做成了40笔。有关人士告诉记者,虽然高学历人群占了这些购买者的大部分,但绝对数字还太小。

消费贷款为何难成气候

知识分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,然而为什么在消费贷款这方面却举步不前呢?

收入决定消费。“不是我们没有信贷消费的观念,只是口袋里钱不多罢了”,一位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这样说。的确,目前能够享受信贷消费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公司或行业内的高薪者,其家庭月收入多在5000元以上。对于拿工资的公务员和教师们尽管能欣然接受信贷消费的观念,但每个月1700多元的还贷费着实让他们有心无力,只有羡慕的份儿了。

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坚教授分析说,收入决定消费,如果作为源头的收入不丰富、不稳定,那么消费疲软也就不可避免。若仍执意要人们消费,无异于强人所难了。信贷消费要走入更多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,还有待于知识分子收入的增加。

交易成本不容忽视。在中国信用水平尚不发达的今天,相对繁琐的贷款手续也令人望而却步。在国外一张信用卡就能办好的事,在中国却要辗转几回方能生效启用。国家轻工业局的一位工程师说,每月都要往银行跑,我觉得太费事,还要找担保和抵押也太麻烦。既然担保抵押都能找到,那就借他们的钱先用用,干嘛还要费劲地到银行贷款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系李晓宁博士认为,这种想法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交易成本问题。当一种新的交易所消耗的时间、精力和费用超过了原有交易方式,那么这种交易方式是很难为人所接受的,除非新的交易方式的交易成本优于原有交易方式的交易成本。

边际消费倾向降低。目前,一部分人也小有存款,但并不急于消费,纵使财政政策、促销方式风起云涌,他们仍不为所动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顾海兵教授分析说,这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,随着改革的深入,人们原有的一些福利在调整,而且医疗改革、教育改革等多种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改革未来发展形势尚不明朗,预期消费中不可知因素太多。这种对未来的担忧使人们今天的消费变得慎之又慎。在经济学上,这叫边际消费倾向降低。能省则省,不该花的则不花,就更谈不上要花明天的钱来供今天享受了。

消费信贷希望大

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,消费信贷虽然还存在着诸多困难,目前不可能都具有买车、买房的经济实力,但一些人仍愿意尝试一下,于是小额信贷让许多知识分子体会到了消费新感觉。据北京一些有消费信贷业务的商厦家电部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来办理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的顾客中,知识分子占了很大比例,尤其是电脑消费,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十分必要,购买较为踊跃,几乎是家电、家具消费的总和。

“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了。”北京大学刘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,今年年底他就可以搬进蓝旗营的高知楼了。“这样的房子市场价格要在一平方米5000多元,我一个普通教师即使倾家荡产也买不起啊。就是按正常贷款一月1800多元计算,也不太可能。政府为了解决知识分子的实际困难,现在一平方米只售1800多元,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,再贷款,每月大约才需支付700元,就能轻轻松松住进多年梦寐以求的新房了。”据说,蓝旗营北大、清华高知楼的700多套新房,都像这样被教授们贷款购空了。

北大、清华的教授们是幸运的,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,还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享有这种幸运。知识经济时代,知识分子的收入势必很快得到增加,也将使以“信贷消费”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高品位的生活成为可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